- 甘肅晟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
您好,歡迎進入甘肅晟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官方網站!    
聯系我們
0932-8226634
Information Center
資訊中心
公司動態 |行業資訊 |政策法規 |媒體關注 |
首頁 > 資訊中心 > 媒體關注
定西市“生態+”產業破題“拔窮根”
時間:2018-08-12   來源:甘肅晟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  作者:管理員   點擊量:6450
    定西窮苦,“根”在生態;定西治貧,草木當先。
    上世紀80年代初,全市上下齊動員,“反彈琵琶”,種草種樹,由此拉開了改善生態、治窮致富的大幕。
    幾十年的堅持,幾十年的苦干,昔日滿目蒼涼、山禿地瘠的定西,天藍了,水清了,山綠了,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。近幾年,市委、市政府因勢而動、因勢利導,舉全市之力大力發展草牧、林果等“生態+”產業,巧妙地將生態建設和扶貧增收聯結在一起,為脫貧攻堅和持續改善生態提供了新的動能。
近兩年,以草牧、林果為主的“生態+”產業在昔日以干旱、窮苦聞名的定西強勢崛起——牧草專列源源不斷地發往西藏牧區;青貯飼草成為伊利、光明等知名乳制品企業養殖基地的專用飼草;出產的蘋果等水果俏銷全國各大市場……農民從“生態+”產業中獲得的可支配收入占比超過了三分之一。隨著產業的發展,市場像一只無形的手,又進一步推動了植樹種草的快速發展,林草面積得以迅速擴大,全市生態建設由此掀開一個全新的篇章。
    扶貧增收與改善生態“融為一體”——“生態+”產業破題“拔窮根”,“反彈琵琶”“彈”出了新時代最強音。
    厚積薄發:“以退為進”的艱難歷程
    翻開泛黃的史書,隴中定西,這顆古絲綢之路上的“明珠”,曾經也是水草豐美、富饒宜居之寶地。《史記》記載:“隴右畜牧為天下饒。”《資治通鑒》寫道:“閭閻相望,桑麻翳野,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。”
    馬營、牛營、羊營……轄區內一些沿用至今的地名,恰如過往歷史的生動注腳。
    可是后來,由于戰亂兵火和自然災害,植被遭到嚴重破壞,定西的山形地貌和氣候均發生重大變化,成為“地下無寶、地上無草”“十年九旱、水貴如油”的赤貧之地。
    嚴酷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度貧困,極度貧困又加劇了生態的急驟惡化。在缺糧、缺水、缺衣、缺燃料、缺肥料、缺住房的年代,連草根樹皮都成為人人“眼熱”的稀缺物資。“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”的窘境促使一代又一代的定西人無節制地向大地索取,陷入“越窮越墾,越墾越窮”的泥淖而不能自拔。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,定西的山還是“和尚頭”,地還是“三跑(跑水、跑土、跑肥)田”,人們還是過著“吃糧靠回銷、生活靠救濟”的貧困生活。
窮則思變。新中國成立后,植樹造林一直是定西人用心最多、投入最多的一項工程。特別是改革開放和“三西”扶貧開發啟動后,如沐春風的定西人扭住“窮根”,“反彈琵琶”,開啟了“以退為進”,停止植被破壞,修復生態,治窮致富的艱難歷程。
    從某種意義上說,種草種樹是定西扶貧的精彩開篇,也是定西人脫貧奔小康中最生動、最引人注目的章節,最能體現“人一之我十之,人十之我百之”和“領導苦抓、部門苦幫、群眾苦干”的“定西精神”。經過幾代人數十年的實干、苦干,定西的植被逐步增加,大地漸漸有了綠色,生態環境日趨好轉。
    截至2017年底,全市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積達到320萬畝,天然草原面積恢復到1000多萬畝,草原植被覆蓋率達到73.5%;全市森林面積已達371.95萬畝,森林覆蓋率由解放初期的5.16%增加到12.6%,昔日的旱塬荒山正一點點、一片片、一座座披上綠裝。
    一棵樹就是一臺制氧機,一片綠就是一個蓄水池。漸次繁茂起來的林木,漫山遍野的優質牧草,不僅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,也為綠色產業的興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    回歸傳統:收獲能夠“變現”的“生態紅利”
    2018年3月30日,在定西火車站,隨著一聲汽笛長鳴,滿載著1200噸優質牧草的“隴草進藏首列貨物專列”緩緩啟動發往西藏那曲。
    好多年來,有“中國薯都”之稱的定西一直用貨物專列向全國各大市場輸送優質馬鈴薯。如今,昔日同樣不起眼的紫花苜蓿、紅豆草等牧草也開始乘著專列走向遠方。
    僅甘肅現代草業發展有限公司,今年預計可發送100個牧草飼料裹包專列進藏。
    專列再一次開啟了一個產業的新時代。
    作為全國聞名的深度貧困地區,發展產業、助農增收一直是定西脫貧攻堅的難點和著力點。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,馬鈴薯、中醫藥產業蔚為大觀,拉動農民增收的成效令世人矚目。草牧、果蔬等產業也保持著穩步發展的態勢。
    黨的十八大后,市委、市政府以習近平總書記“兩山”理論為指導,搶抓國家政策機遇,從地方歷史變遷中尋找發展之路。在提出“生態立市”戰略的同時,提出了“立草為業,草畜并舉,以草帶畜,以畜促草”的草牧產業發展思路,后來又響亮地提出了打造“中國西部草都”的戰略目標,市上每年籌資1000萬元支持草牧產業發展。
    幾年時間,隨著民祥牧草公司開發的裹包青貯飼料遠銷國內各大牧場,拓開了定西飼草商品化、規模化生產的市場通道,牧草很快形成獨立的產業,并取得突破性進展。幾年來,草加工企業、合作社異軍突起,全市達到30多家,成為帶動效應最好的產業化力量,年精深加工鮮草能力達150萬噸以上。這些市場經營主體與伊利、蒙牛等知名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,年外銷各種飼草產品50多萬噸,帶動了千家萬戶的牧草種植,全市規模種草大戶猛增至1萬戶。與此同時,草食畜牧業快速擴張,歷史上“綠草青青牛羊壯”的盛景得以重現。2017年底,全市草牧產業總產值達到150多億元,提供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元,成為定西產業扶貧的又一大亮點。
     與草牧產業相映成輝,林業產業發展勢頭強勁,經濟林果、育苗、花卉、森林生態旅游、林下經濟“五大產業”模式引人注目,年產值達到了20多億元。
    “兩個提速”:闊步邁向綠色發展崛起新時代
    扶貧新路子,生態大文章。執著的定西人把一開始以生態修復為主的種草種樹,摸索升級為欣欣然壯大的草牧業、林果業,草牧業、林果業,又反過來強力推進了生態修復。得益于“生態+”產業的強力牽引,全市生態建設和脫貧增收工作實現了“雙提速”。
通渭縣雞川鎮水蓮村村民柳振國種植蘋果樹20多畝,說起自家的“搖錢樹”,他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,“一年收入至少6萬元,相當于一份穩定工作。”他所在的雞川鎮,蘋果產業已經發展成為脫貧攻堅主導產業,每年都會新增果園1500-2500畝。
    安定區香泉鎮泉灣村村支部書記肖維漢說:“如今,泉灣村80%的土地種上了玉米、苜蓿、紅豆草,農民家家戶戶養殖牛羊,如期脫貧已不成問題”。肖維漢所 在的安定區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積穩定在90萬畝以上,年產鮮草300萬噸以上。2017年,全區農民草牧業可支配收入達2350元。
定西人在享受“樹綠山青生態好”的同時,也吃上了“生態飯”,端上了“金飯碗”。
    良好的市場前景和豐厚的收益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植樹種草的行列。近年來,一些建筑、服裝、酒店等領域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紛紛轉型投資草牧、林果等產業。他們通過轉包、出租、入股、抵押等方式流轉土地種草種樹,形成了一股社會資本投入生態建設的熱潮,全市林草面積也在迅猛擴大中。全市牧草種     植總面積增至400多萬畝,林地總面積增至1027多萬畝,林業用地占到土地面積總數的35%。
    華嶺畢昌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職工楊文畢說:“自從開始大面積種草種樹后,華家嶺的氣候一直在改善,這幾年明顯感覺雨水比過去多了。”
    滿山滿坡的優質牧草、經濟林,在為農民提供收入來源的同時,也悄無聲息地發揮著蓄水保土、防風固沙、凈化空氣、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作用。
    田疇織錦,沃野泛金。一幅充滿無限生機的現代農牧業新畫卷正在隴中大地徐徐展開,并綻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光彩。定西正在走出近現代以來生態惡化、地瘠人窮的困局,闊步邁向綠色發展崛起的新時代。(記者茍廣斌、晁君杰、張莉芳)
DEMEANOR 團隊風采
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,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视频,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_第1页,青色五月天丁香高清完整视频,日本三级带黄视频电影在线观看,美国黄大片免费播放高清在线观看